暑期学校学员报告(四)语言学、语言教学等方向

发布者:邓果果发布时间:2020-08-29浏览次数:762

29日下午,暑期学校最后一场学员报告如期举行。报告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生李婷策划和主持。12名语言学、语言教学及其他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学员进行展示分享,80余名硕、博士学员参与其中。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田润润从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双重视角,以电视剧台词为语料,运用观察法对比考察了中日夫妻在负面话语中关于称呼语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及异同,并从语言习惯、社会规约等层面简要探讨了异同产生的原因。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荣正浩从美国主流媒体《纽约邮报》出发,就新冠疫情相关报道进行语料解读,分析媒体传播特点,并试图为疫情舆论监测提出建议:要善用架构框架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为我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把握话语权提供语言保障。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孝莲以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为理论框架,结合新闻语类结构,分析了中国主流媒体《中国日报》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语篇,探讨态度资源的总体分布规律及在新闻语类结构各部分的分布特征。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臧翠翠40名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写作为语料,分析该群体的中英语法隐喻输出情况,同时进行认知能力测试,以考察语法隐喻的产出机制,总结出导致产出机制差异性的因素包括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及不同的认知机制。


武汉大学文学院周冰简单介绍了时量词、时量词重叠式、重叠时量词状语句的相关定义及例子,并在分析相关语料的基础上探析重叠时量词作状语的句子中“都”的隐现规律。她认为“都”兼具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周遍意义复数量的总括,也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语气,表示强调。


南京大学哲学系高仁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如何上好、利用好在校课程,到怎样由课程论文(Term Paper)发展为会议论文(Conference Paper),并分享了有关论文投稿、修改、录用、展示与出版发表等各个环节的相关经验。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先芸莹结合自己近期的阅读心得与研究兴趣,探讨了艺术的嬗变与本雅明“感性意识”的救赎。她谈到,探索人类救赎之路是本雅明的理论旨趣,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弥赛亚救赎提供了现实行动路径。唤醒无产阶级和大众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遮蔽与侵蚀的“感性意识”是本雅明的救赎目标。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卢新苗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词汇变异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网络语言中词汇的变异可以概括为两大类:旧词赋予新意和新创造词汇。其中新造词汇根据产生来源又可以归纳为方言词、谐音词、外来词和其他类别。并谈到了引起网络语言变异的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殊的使用群体;追求高效与便捷。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桑红艳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讨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测评素养的影响因素,为促进教师有效测评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并为教师测评素养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李婷采用文献可视化计量法,对2000-2020年国内外学术写作引用研究热点话题、高被引期刊、高影响力学者及年发文量进行了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旺分析了歌声运动的逻辑理路:歌声运动受日本共产党、日本青年共产同盟文化工作方针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歌声运动实现了同工人阶级的紧密结合,具备“工运”性质。提出可以将歌声运动置于工人运动史话的范畴中进行研究。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科学研究院王建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原著、译著进行了对比阅读,分析了伊格尔顿的崇高观,并探讨了伊格尔顿崇高观对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价值。


多维度的报告主题拓宽了学员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员们的交流热情。本次压轴报告会在阵阵云掌声和云合影中落下帷幕。

 

    通讯员:王建梅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科学研究院 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