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校学术讲座(七)《西游记》在跨文化旅行中女性观的失落与变形——以韦利的英译本《猴》为例

时间:2020-08-26浏览:432

杜萍副教授:《西游记》在跨文化旅行中女性观的失落与变形

——以韦利的英译本《猴》为例

 

26日上午,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杜萍副教授为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带来题为“《西游记》在跨文化旅行中女性观的失落与变形——以韦利的英译本《猴》为例”的学术报告,林嘉新博士作主持。

  

杜萍副教授基于其近期的学术成果,运用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理论、跨语际理论、变异学、改写理论等,主要从韦利译本中女性观的隐匿、“女祸观”的失落、女性婚姻自主意识的变异等方面,深入分析韦利的《西游记》译本《猴》中女性文化意象与女性形象的失落与变形,亦具有实证性。

 

杜萍副教授首先梳理了《西游记》的译介史。《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可追溯到19世纪末,整个译介过程历经片段译文、百回选译本(单行本或节译本)和全译本三个阶段。其中,阿瑟·韦利于1942年完成的《西游记》英文单行本——《猴》是西方世界拥有重要影响的英译版本。杜萍副教授还与学员们分享了一些译介研究的切入点。

 

《西游记》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著称,杜萍副教授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凡间世俗女性形象、魔性化的女性形象(女妖)、神性化的女性形象(女神)。杜萍副教授通过文本分析,分别指出韦利《猴》译本中三类女性形象的缺席。

  

接着,杜萍副教授重点从女性观的隐匿、“女祸观”的失落、女性自主婚姻意识的变异三方面阐述《西游记》在跨文化旅行中女性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形。杜萍副教授举韦利译本中唐僧母亲殷温娇、白骨夫人、西凉女儿国国王的故事为例,说明译者在西方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对原著进行了改写,使女性贞洁观、“女祸论”、女性婚姻自主意识的萌芽在跨文化旅行中患上了“失语症”,西方世界在了解中国文化上出现了盲点。

  

在结论部分,杜萍副教授表示,在《西游记》跨文化旅行中,韦利译本中女性形象的缺席、女性形象所承载的文化意象、女性观的失落与变形,归根结底是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译者的翻译目的所致。韦利翻译《西游记》时身处二战中的伦敦,深知人们期待英雄人物的出现,带他们逃离悲苦的现实生活。由于译者的目的是将孙悟空打造为“超级英雄”,因而不难理解其对情节的删减和创造性翻译。后来在余国藩、詹纳尔的全译本里,原著中原汁原味的女性形象被忠实传递、对文化现象的详细注解,不仅是对韦利译本的重要补充,更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在提问交流环节,学员们积极提问,就“译本研究角度的选取”、“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中西女性观对比”、“《西游记》中男、女性不同的刻板印象”、“跨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等问题与杜萍副教授进行充分交流。杜萍副教授的研究使学员们认识到,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翻译研究、汉外对比研究等实证性研究,应扎根文本,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结论指向文本。

 

 

          通讯员:孙文玥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