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2025级研究生新生提前培养:学术引领专题讲座
为助力2025级研究生新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着力引领研究生学术生涯,助力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外国语学院有组织策划了系列2025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提前培养活动,主要包括:8月份期间陆续开展的系列学术引领专题讲座、培养管理与奖助体系解读、导师推介暨师生交流会,6月至8月份期间每月一次的学科经典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科研素养与学术规范
8月7日,由学院硕士生导师陈洁副教授、范玲娟教授开讲学术素养与科研方法指导的专题讲座,分别从科研基础训练与学术研究开展两个维度,为研究生提供系统的学术入门指导。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两个专业共42名硕士新生齐聚云端参与学习交流。
陈洁副教授作题为“科研素养与思维创新”的分享。聚焦人文社科领域科研素养的七大核心要素,启发研究生如何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高效的信息素养、良好的表达能力等,探讨思维创新路径和学位论文选题对创新性的要求,并就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训练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研究生广泛阅读深度思考、勤于练笔勇于实践、重视课程论文或报告、尝试创作和投稿、注重与导师同学同行的交流。
范玲娟教授作题为“学术研究方法与范式”的分享。以语料库翻译研究为例,阐述学术研究范式和基础研究方法,并结合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实际需求,介绍学位论文和翻译实践报告的写作要求和结构要素。论述开展研究的步骤,展示高质量文献的检索路径,强调论证选题和检验理论的重要性。对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常练习学术写作、尽早开展选题、选择理解较好的理论、避免过度依赖AI工具。
学术前沿与科研动态
8月19日,学院举办“学术前沿与科研动态”专题讲座,邀请文学、翻译学、语言学3个培养方向的硕士生导师代表杜萍教授、曾文雄教授、张春燕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聚焦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名硕士新生参与学习交流。
杜萍教授作题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理论”的学术分享。从译介学的“创造性叛逆”概念切入,基于自身的学术成果“《西游记》在跨文化旅行中女性观的失落与变形——以韦利的英译本《猴》为例”,阐述比较文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的关联性,通过《西游记》在译介过程中女性形象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向和女性观的缺失与变异的案例分析,直观地呈现了如何从比较文学视角开展文学翻译研究。
曾文雄教授作题为“翻译研究的学术特色”的学术分享。朔源西方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探讨翻译的定义与作用,介绍现代翻译学之名实和研究范围,强调翻译学具有跨学科特性,可结合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进行跨学科研究。结合历年所指导硕士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介绍翻译本土化的实践案例,进而从翻译研究走向、译学探索、翻译工具、职业生涯等维度,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思维。
张春燕副教授作题为“语言学前沿动态”的学术分享。结合经典和前沿研究,回顾了语言的定义与功能,从经典新谈视角探讨了语言作为思维媒介与交流工具的争论,梳理了语言学的主要流派,指出了现代语言学呈现交叉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强调数智时代语言学研究素材、方法和技术的多样化,并为研究生提供语言学研究入门指引,让其对语言学研究有了清晰的认知。
语料库技术与翻译实践
8月23日,学院研究生任课教师赵嘏博士围绕“语料库与翻译”主题,为2025级翻译硕士新生开展讲座,研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未来译者培养方向以及语料库技术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结合行业数据与学术前沿,分析了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AI介入翻译其实是对译者的能力和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醒研究生应涉猎必要的翻译相关前沿技术或交叉学科研究,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超越AI的高级翻译人员或研究者。接着,介绍了双语平行语料库、单语语料库、双语可比语料库等各类语料库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建议研究生及早规划职业并在读研期间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