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校学员报告(一)文学方向

发布者:邓果果发布时间:2020-08-23浏览次数:530

千山阻隔万里远,未减学子畅叙缘

23日下午,暑期学校第一场学员报告如期举行。报告由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2019级硕士生张喜东策划和主持。共15名文学方向硕、博士研究生学员进行展示分享,90余名硕、博士学员全程参与。

(部分参与报告学员云端合影)

本场学员学术报告分上下半场。共15位硕、博士学员进行分享。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李昊进行全英文汇报展示,采用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视角,深入分析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简·索默斯日记》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黑龙江大学硕士生张喜东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考察柳得恭在燕行体验中对清朝、东亚的“他者叙述”和对朝鲜的“自我言说”,并以二者的互动关系为中心分析其主体意识。

四川大学硕士生陈之童与大家分享了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爱的进程》中以倒错的叙事时序、多声部的叙述声音、空间的叙事化与叙事的空间化为代表的叙事艺术研究。

广州大学硕士生黄子洪通过汉娜·阿伦特的“积极生活”(Vita Activa)概念探讨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的极权主义拟像。

武汉大学硕士生王丁莹以文本细读为基础,采取生态批评的相关概念,通过分析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荒野意象,进一步研究麦克尤恩的自然观。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生张天歌关注石黑一雄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被掩埋的巨人》,深入分析屠龙故事隐喻,展现小说作者对不同民族在历史选择中产生的民族命运问题的关怀。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生孙超联系R.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及男性气概理论,对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中黑人男性角色的男性气概的消退现象进行分析,剖析其在作品中体现的对传统黑人形象的反思。提问交流环节,学员们就汉娜·阿伦特思想、伊恩麦克尤恩研究等话题进行充分交流讨论。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刘思瑶运用物质生态批评视角,解析普利策奖得主理查德·鲍尔斯的新作《上层林冠》(The Overstory)的拟人书写,让读者重新审视其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论。

天津科技大学硕士生代兆凤关注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奥菲奥》,考察作家在叙事情节结构方面对“奥菲奥”神话原型的巧妙运用和对社会变迁、科技发展、人性变异发出的灵魂拷问。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生陈慧运用城市符号学理论,剖析了七十年代英国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以及人群精神空间特征,呈现城市个体精神危机与城市病态表象间相互映衬的联系,影射英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迷惘与挣扎的困境。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硕士生孙文玥19世纪至20世纪斯里兰卡僧伽罗戏剧研究建立前后的思想与社会背景、剧作家的活动、表演空间与受众群体进行梳理,以呈现僧伽罗戏剧研究传统的面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杨钦钦以阿拉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梅·齐亚黛所发起的文学沙龙为切入点,再现该时期阿拉伯近现代文化复兴运动的具体风貌,阐释这位阿拉伯近现代文化复兴运动中涌现的著名女性知识精英及其文学沙龙在复兴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天津科技大学硕士生陈红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分析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将尽》,探讨小说主人公史蒂文斯在自我伦理身份的认知和所处的特殊伦理环境的影响之下做出的伦理选择,进而对石黑一雄自身的伦理立场、其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所寄托的自我使命意识进行解读和阐释。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生肖欣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从学界较少关注的阶级与权力、教派与权力、知识与权力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究《玫瑰的名字》文本中的权力问题。

釜山外国语大学博士生马庆霞副教授对学员报告进行总结点评,肯定了学员们多样化的学术兴趣、对当下文学书写的感知力,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对学员们的研究提出了宝贵建议。


(评论区的积极讨论)

千山阻隔万里远,未减学子畅叙缘。不同专业背景的硕、博士研究生近两个半小时的学术展示,涉及英美文学、朝韩文学、阿拉伯文学、南亚文学等,关注区域国别广泛,体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多元蓬勃发展。各位硕、博士学员互学互鉴,分享学术思考,聆听研究动态,通过语音、文字形式就相关话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学员们表示,学员报告是一次良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在研究视角、学术视野等各方面深受启发。

通讯员:孙文玥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 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