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百千万工程” | 赋能宁中,看这群广财青年如何建设绿色引擎长效机制

发布者:马辉发布时间:2025-07-28浏览次数:11



宁中绿韵”实践团与指导老师合影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发挥校地资源的优势,“宁中绿韵”实践团于202577日赴梅州兴宁,在宁中镇古塘村党委、社工站的支持下,落实落细宁中镇具体需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普+实践+服务”的多维形式,开展了为期七天以推动当地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为目的社会实践活动。


 “宁中绿韵”实践团是一支跨学科团队,成员们来自外国语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等不同学院,她们充分发挥不同的专业学科优势和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用独特的专业视角和青年的活力赋能宁中百千万工程。实践团经初步调查和细致分析,商定了前期调研、入户宣传等实践步骤,并确定了垃圾分类宣讲活动的具体执行方案,旨在实现垃圾分类达到全龄覆盖、多方联动。



实地调研:聚焦解码宁中镇垃圾分类现状

实践团成员们跟随镇党委书记走访社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宁中镇各个年龄段是否清楚村内垃圾分类设施的分布现状、日常是否有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等等,并以多元的专业视角解码乡村环境治理痛点与垃圾分类现状。


成员们跟随镇党委书记走访社区


为进一步得到更真实有效且具体直观的数据,实践团成员们根据走访所了解的基本信息,在马辉老师以及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重新定制了一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调查问卷,并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对手机使用度的情况,分为纸质版问卷和电子版问卷。


成员们正在进行调研宣传


接地气又富有亲和力的调研宣传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团队成员们不仅收集到了丰富的问卷反馈,而且深刻地感受到了村民们的参与热情。



精准靶向:动态调整方案以切实落到痛点

通过详细的问卷采访数据来看,成员们了解到“村里老年人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比较差,基本没有主动分类的意识”、“村民习惯难改,在垃圾分类中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其实都是足够多的,但是很多人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等问题。


成员们分析商讨方案


针对上述这些实际情况,成员们紧急修改宣讲方案,决定将宣讲重点对象放在垃圾分类意识尚且在形成过程中的孩童和学生们,以年纪尚浅的孩子们为核心将垃圾分类理念辐射至家庭、社区,扩大政策影响覆盖面,形成“小手拉大手”的传播链,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



对症宣讲:打造“理论+实践”的推广教育模式

实践团开设“垃圾分类小课堂”普及知识,成员们通过有趣的互动式宣讲方式,将理论化的垃圾分类基础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小贴士,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加强对基本知识印象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了解学习的能力。


成员们正在科普垃圾分类基础知识


经过理论知识的输入之后,适当的输出也是必不可少的。实践团在村委文化中心开展趣味分类游戏强化知识学习巩固,并以集章兑奖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游戏结束后,设置“小小督导员”的小实践,将知识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通过影响孩子们的行为观念,引导家庭带头分类,推动当地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构建成长效督导机制,延续垃圾分类活动的影响力。


成员们通过游戏方式强化记忆



省思悟行:省思环保之重,悟行分类之道

 “宁中绿韵”实践团相信通过此次实践活动的宣讲,将助力宁中镇推动垃圾分类政策落地,提升政策在校园及家庭端的知晓率与执行力,形成“政府引导、教育助力、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实践模式,为乡村环境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提供教育支撑,促进宁中镇创建绿色环保的生态型乡村,助推新时代绿色乡村的崭新篇章。


成员们张贴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