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杜萍:《西游记》的译介对中国古典文学跨文化传播有何启示?
【东西问】杜萍:《西游记》的译介对中国古典文学跨文化传播有何启示?
中国新闻网 2021-12-17 13:42:03
【解说】百余年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西游记》在英语世界是如何被译介的呢?对中国古典文学跨文化传播有何启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作者、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杜萍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进行解答。
【解说】杜萍认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从传播路径和特点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译文,可追溯到1895年;第二阶段是英译单行本阶段,主要是百回节译本或选译本;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西游记》的译介达到一个高潮。
【解说】杜萍告诉记者,《西游记》在翻译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翻译目的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原著产生变异是必然的,因为翻译本就是一种阐释,而这种阐释受多种因素影响。
【同期】《<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作者 杜萍
那么最初肯定是至少有语言层面的变异,比如说中文到英文;其次肯定还有跨文化方面的变异,东西方文化模子本来就不同。每一个翻译它跟原著的不同,其实它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那么这个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折射出它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历史。比如,阿瑟·韦利的译本《猴》,这个在西方是传播非常广的。在它这里面,对女性形象作了很多不同处理,这跟作者的翻译目的有很大关系。韦利翻译时正处于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那个时候英国的大众、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家饱受战乱之苦,因此大家都希望有一个英雄人物出现。韦利本身是和平爱好者,首先他就选取了《西游记》中的猴,就是“孙悟空”这个形象,他那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很好,正好契合了当时英国民众的精神需求。因为它是一个选译本,本来是一百回,但是他只译了三十回。我们经常说《西游记》有“九九八十一难”,但是其中他只译了三“难”,那么这三“难”他全部选用了是男妖作为主角的三“难”,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三“难”中,孙悟空几乎是靠自己独立战斗获得胜利。
【解说】杜萍称,长期以来,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中国文学一度患上了“失语症”。随着这些年中国软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我们还需进一步努力,把更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去。
【同期】《<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作者 杜萍
中国文学“走出去”,其实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我们自己要有态度,那么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要得到对方的接受和认可。那么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如果要真正实现“走出去”,我认为最重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翻译,因为翻译目的决定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态度;另一个,我们要了解西方受众他们的可接受性,也就是说他们的审美期待和阅读习惯。
任何一种文学研究,我们都应持有包容开放的态度,而且我们还要有能够直面“他者”的眼光和勇气。通过异域的读者或研究者,对我们进行“镜像式”反观和反思,这样在中西方文学交流中才能平等对话,达到交流互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记者 郭军 何俊杰 广州报道
责任编辑:李霈韵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独家专访视频链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sp/963211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