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校学术沙龙(四)翻译学方向

发布者:邓果果发布时间:2020-08-28浏览次数:752

学海无涯,译无止境

 

28日下午,暑期学校迎来了第四场学术沙龙。沙龙由香港大学博士生刘梓先主持,特邀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周红辉教授担任嘉宾,参与对象主要包括翻译学方向的全体学员。

  

首先,周红辉教授简要地与学员分享其学术背景和求学经历。周教授向学员介绍了Istvan Kecskes教授提出的社会-认知语用(SCA)新视角,借此抛砖引玉,激发同学们思考如何将该理论应用于翻译学研究,并进一步指出翻译学可以汲取其他学科的养分,进而推动翻译学的发展。周教授开场的讲解深入浅出,点燃了学术碰撞的火花。

随后,翻译组内的5名学员代表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李庆驹从学生的视角,通过分析其校2020MTI新生的翻译实践译文,挖掘存在问题,探究解决策略,提出培养建议,为提高翻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罗一璐通过比较David HawkesGopalSukhu、许渊冲、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九歌》四个译本中原诗内涵的传达与失落,认为文化意象变异程度与翻译策略有关。因此,译介中国经典时,应注意传达相关的文化内涵。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陶世龙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从及物性和语篇复杂度两个方面来衡量诗人和译者的语言选择,考察了中国古代诗人李白《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本中再现的女性形象。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博士生、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叶湘从条约执行出发的角度考量条约文本与其翻译,洞悉条约文本与条约执行的巨大差异,指出翻译应用性的历史维度需要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一起考量。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邹文婕基于重译理论视角下论争模式与问题式研究路径,以及传统译论的阐发与对西方理论的借鉴,梳理了杰克·凯鲁亚克经典作品On the Road的重译史以及其参与此书重译的心得体会。

  

最后,周红辉教授点评了小组代表学员的精彩发言,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改进建议。学海无涯,译无止境。通过本次学术沙龙,与会师生就翻译学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集思广益,收获良多。

 

 

通讯员:黄嘉乐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硕士生